
随着对日战争的开始,美国海军领导层意识到,他们现役的PBY“卡特琳娜”和PB2Y“科罗纳多”水上飞机虽然拥有足够的航程,但只能携带小口径炸弹。而要成功开展海军航空兵作战行动,既需要大航程飞机,也需要能够携带大量炸弹的飞机。这迫使海军向陆军求助。结果,双方达成协议:将部分为陆军生产的B-24进行“海军化”改装,以换取陆军接收位于华盛顿州伦顿的海军飞机制造厂,并在该厂基础上开始研发新型重型轰炸机B-29。
PB4Y-1 和 -2:美国的海军“解放者”
首批“海军解放者”就是普通的“联合”B-24D,仅为其分配海军序列号并赋予海军代号PB4Y-1。随着后续B-24改型的出现,其中一部分也移交给海军;结果,海军远程轰炸机不仅包括B-24D,还包括B-24J、L和M改型。只不过与陆军那些“大混乱者”不同,海军无论基础改型或生产厂家如何(个人认为:完全合理),都统一赋予这些飞机一个代号:PB4Y-1。它们的外观与陆军版完全相同:“D”改型带有鼻部“温室”(泡状窗),其他改型则配备“联合”A-6或“艾默生”A-15鼻部炮塔。
展开剩余89%“航空海军”与“陆地”版的区别仅在于海军涂装。尽管英国人在首批接收的“解放者”上就安装了水面目标探测雷达,但美国PB4Y-1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雷达;美国海军仅在后期生产机型上开始安装雷达。雷达天线位于可伸缩整流罩内,安装在“斯佩里”下部炮塔的位置。此外,从1944年起,大多数PB4Y-1的原装陆军鼻部炮塔A-6和A-15被替换为ERCO球形炮塔。该炮塔最初是为“海游侠”轰炸机设计的,但该机型未能投入生产,海军认为ERCO炮塔更适合海军航空兵飞机。
总计从1942年9月至1945年5月,海军共接收977架PB4Y-1,用以装备24个海军中队。这些飞机在整个战争期间执行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广阔海域的长时间巡逻飞行,一旦发现敌方舰船或船只即进行攻击。直到作战行动结束,PB4Y-1仍被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用作远程巡逻机、轰炸机和照相侦察机。然而,将实际上是“陆地”版的PB4Y-1移交给海军只是权宜之计;根据交换航空工厂的协议,陆军要求“联合”公司开发一款专为海军航空兵任务优化的专用海军飞机。
这需要对标准B-24进行重大改装。由于该机主要在低中空对付敌方舰船和潜艇,无需高空性能,因此决定放弃涡轮增压器(这也降低了飞机重量)。为改善低中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和操纵性,机身加长,并采用新型尾翼——高置单垂尾,曾在未量产的实验轰炸机XB-24K和XB-24N上测试过。这种高置尾翼在外形上使新机在众多“解放者”中脱颖而出。新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鼻部大量“疣状”天线罩,覆盖雷达和电子战设备的天线。
总计从1942年9月至1945年5月,海军共接收977架PB4Y-1,用以装备24个海军中队。这些飞机在整个战争期间执行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广阔海域的长时间巡逻飞行,一旦发现敌方舰船或船只即进行攻击。直到作战行动结束,PB4Y-1仍被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用作远程巡逻机、轰炸机和照相侦察机。
然而,将实际上是“陆地”版的PB4Y-1移交给海军只是权宜之计;根据交换航空工厂的协议,陆军要求“联合”公司开发一款专为海军航空兵任务优化的专用海军飞机。这需要对标准B-24进行重大改装。由于该机主要在低中空对付敌方舰船和潜艇,无需高空性能,因此决定放弃涡轮增压器(这也降低了飞机重量)。为改善低中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和操纵性,机身加长,并采用新型尾翼——高置单垂尾,曾在未量产的实验轰炸机XB-24K和XB-24N上测试过。这种高置尾翼在外形上使新机在众多“解放者”中脱颖而出。新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鼻部大量“疣状”天线罩,覆盖雷达和电子战设备的天线。
机身加长便于安装另一座上部炮塔,从而增强了防御武装,现在包括12挺12.7毫米机枪(鼻部、尾部、两座上部炮塔各2挺,以及两侧泪滴形泡状安装各2挺)。而且侧面射击装置设计独特:双机枪泪滴形炮塔,上部全部覆盖透明有机玻璃罩,可在底座内全方位旋转,创造出非常宽阔的射击区。这允许向后方和前方沿航向射击,以及垂直向上和向下射击。在机枪最大俯角时,侧面装置的火力区在飞机下方9米处重叠,从而可以放弃下部炮塔。
飞机获得代号PB4Y-2并命名为“私掠者/私掠船”(Privateer),于1943年9月进行试飞,向海军交付从1944 in 8月(根据其他资料为3月)1944年开始,而“私掠者/私掠船”首次参战根据一些书籍是在1944年秋季,根据其他资料则是在1945年1月马里亚纳群岛地区。PB4Y-2仅在太平洋战区使用,其主要任务是为战争最后阶段的登陆行动提供保障。这些飞机对日本沿海雷达站、广播电台、运输船及其他海上和岸上目标实施打击。截至1945年10月,共生产739架PB4Y-2(包括34架运输型RY-3)。
战后,PB4Y-2继续装备海军巡逻中队;部分参与了朝鲜战争。最后的“私掠者/私掠船”于1954年中期从美国海军退役(根据其他资料,个别飞机一直使用至1962年)。
PB4Y-2代表了“解放者”家族发展的顶峰。该机成功适应了特定用途——从轰炸机转变为能够执行打击任务的海军巡逻机。
PB4Y-2 “私掠者”性能数据:发动机:4 × 普拉特·惠特尼R-1830-94(每台1,350马力)、速度:394 km/h(高度4,176米)、实用升限:6,460米、航程:4,230 km(携带1,812 kg炸弹)、空重:17,130 kg、最大起飞重量:28,120 kg、武装:12 × 12.7mm机枪、炸弹载量:3,630 kg、乘员:11–13人
辅助与运输型 B-24
作者在评估 B-24 的作战性能时,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波音” B-17 相比,意见分歧。一些人认为“堡垒”比“解放者”更耐打、更高效,另一些人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但他们一致认同一点:“解放者”不仅作为轰炸机表现出色,还特别适合改装成各种辅助飞机,在这方面远超 B-17……
“解放者”F-7 照相侦察机F-7
照相侦察机基于不同型号的 B-24 开发。首架实验型 XF-7 由 B-24D(编号 41-11653)改装而来,拆除所有轰炸设备,在炸弹舱、机鼻和机尾安装了十一台照相机。随后基于 B-24J 生产了 182 架 F-7A 子型号,成为主力型号。它在机鼻携带三台相机,炸弹舱内三台。后来又出现 32 架 F-7B 照相侦察机,与前型仅在相机数量上不同:炸弹舱内增至六台。大多数侦察机为减轻重量并略微提升速度,拆除了上部和下部炮塔,仅保留前部和尾部炮塔用于防御。
C-87 “解放者快车”
随着作战行动的开始,很快显现出对专用运输机的需求,这种飞机需具备比标准道格拉斯 C-47 “空中列车” 更好的高空性能和更远的航程。于是基于 B-24D 轰炸机开发了 C-87 “解放者快车” 运输机,用于运送乘客、货物和燃料。首架 C-87 由一架坠毁的 B-24D 改装而来。飞机拆除所有武器和轰炸设备,鼻部玻璃窗替换为金属整流罩,可向右舷侧打开以便装卸货物。拆除尾炮塔的位置安装整流罩。在炸弹舱区域铺设地板,在机身两侧开窗,并在尾部左侧开大货舱门。领航员位置移至飞行员座椅后方。
按照此样机,“联合”公司在沃思堡工厂生产了 291 架 C-87,几乎全部配备 R-1830-43 发动机。其中 20 架移交英国皇家空军,5 架改为教练机并更名为 AT-22。另有 6 架运输机经过特别改装,标记为 C-87A,配备 R-1830-45 发动机,用于运送 VIP 乘客及其随行人员。客舱座位减少,但座椅可转换为卧铺。还有 34 架(另据资料为 39 架)C-87 以 RY-3 代号由圣迭戈“联合”工厂为海军生产(这些飞机为单垂尾设计)。还设计了武装运输型 C-87B,但仅停留在图纸阶段。
在战争中,C-87 运输机在空军部队调遣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能在大高度远距离运送重货飞机的不足。C-87 被用于多个复杂战区。例如,从拉布拉多飞往格陵兰和冰岛,穿越寒冷的北大西洋;或在中国-缅甸-印度战区,通过空中运输货物和燃料翻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飞行员称之为“驼峰”)。C-87 长期是唯一能在满载情况下飞越高达 7.5-8.5 公里喜马拉雅山的美国运输机。
然而,C-87 在飞行员中并不受欢迎。在翻越喜马拉雅“驼峰”和北大西洋飞行中,戴维斯翼面对结冰敏感,易导致飞机进入尾旋,需要飞行员特别注意。在货运(非客运)型中,C-87 着陆时常折断前起落架支柱,因为其设计未考虑重载着陆(毕竟飞机原为轰炸机,在飞行中投下炸弹)。此外,由于匆忙改装的燃油系统,C-87 燃油箱泄漏,空中起火风险始终存在。而且,若地面人员训练不足导致货物放置不当破坏飞机重心,操纵难度显著增加。
C-109 “油罐机”
为向从中国境内起飞袭击日本的波音 B-29 “超级堡垒”轰炸机供应燃料,开发了翼式油罐机 C-109。与 C-87 不同,C-109 并非流水线生产,而是从现有 B-24 轰炸机改装而来。首架实验型 XC-109 由 B-24E(编号 42-72210)改装,拆除装甲、武器和轰炸设备以减轻重量。一个燃料箱置于机鼻,两个在炸弹舱,三个在机身尾部,总油箱容量增至 9,080 升。随后从 B-24J/L 改装的机型,运油量提高到 11,000 升。所有油罐机均配备专用设备以防燃料着火。
大多数“油罐机”在缅甸和印度使用,从那里向中国 B-29 基地运送燃料。与运输型 C-87 一样,它们需翻越高达 8,500 米的“驼峰”——喜马拉雅山脉。
为保障 10 个从中国起飞的 B-29 联队,指挥部计划将约 2,000 架 B-24 改装为 C-109,但 1944 年夏攻占马里亚纳群岛后,通过海上补给 B-29 更为便利,计划大幅缩减。因此,仅完成 218 架 C-109 的改装。这些飞机归属空军运输司令部。绝大多数 C-109 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区服役,但至少有一个油罐机中队在诺曼底登陆后调往欧洲,为欧洲大陆推进的陆军和空军运送汽油。
翼式油罐机的巨大重量导致操控困难。满载起飞需至少 1,800 米跑道;飞行中满载 C-109 极不稳定;在海拔超过 1,800 米的机场满油着陆极为困难。因此 C-109 事故频发,在飞往中国途中损失不少油罐机。后来通过试验发现,若前部油箱保持空置,可消除上述问题,虽牺牲部分载油量,但显著提高安全性。
二战结束后,C-87 运输机和 C-109 油罐机继续在太平洋地区广泛使用,为日本、中国和菲律宾战后重建运送物资和材料。
小批量“实验机”
除了量产机型,整个战争期间持续进行 B-24 的改进工作,为此以单架形式制造了一系列实验机。每架“实验机”都获得独特名称,进一步扩大了本已过于庞大的缩写列表,足以让任何试图理清“解放者”各改型名称如“旋转木马”一样令人头昏眼花。
其中部分实验机由 B-24D 改装而来。这包括 XB-24F,用于测试除冰系统;XB-24K,改变机身结构以提升飞行稳定性(但改装成本过高,未量产)。XB-24P 也是 B-24D 的改型,专为测试火控系统而制。
同样在 1942-1943 年,尝试将 B-24D 改装为装备 14 挺 12.7 毫米机枪的“空中巡洋舰” XB-41,用于掩护轰炸机群免受敌方战斗机攻击。但试飞结果令人失望,项目中止。基于 B-24L 的 XB-24Q 改型也未量产,其测试尾炮塔雷达引导系统。基于 B-24J 制造的 XB-24N 配备改进型尾部和鼻部炮塔,以及单垂尾尾翼。这显著提升飞机操控性,随后订购 5,168 架 B-24N 轰炸机,但战争结束合同取消,仅完成 7 架预生产型 YB-24N……
同样在 1944 年,开始将几架使用磨损的 B-24D 和 B-24J 改装为无线电遥控炸弹机 BQ-8(仿照基于 B-17 的类似 BQ-7 翼式无线电炸弹)。然而,由于 BQ-7 发射实验频频失败正规配资网站,BQ-8 项目也随之被终止。(感谢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
发布于:黑龙江省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